年份 |
讲座教授姓名
|
国籍 |
任职情况 |
合作教授 |
2023 |
EDWARD CHARLES MELHUISH
|
英国 |
|
徐琴美 |
2023 |
BastiaanJeroendeKloet
|
荷兰 |
|
韦路 |
2023 |
王全君
|
澳大利亚 |
|
许月萍 |
2022 |
Chengdao Li (李承道)
|
澳大利亚 |
|
张国平 |
2022 |
Georg Northoff
|
德国 |
|
Anna Wang Roe |
2022 |
刘江川
|
中国 |
|
任奎 |
2022 |
曾超华
|
中国香港 |
|
严建华 |
2021 |
LeendertvanderTorre
|
荷兰 |
|
廖备水 |
2021 |
AndrewC.Allan
|
新西兰 |
|
殷学仁 |
2020 |
胡师彦
|
中国 |
|
杨强 |
2020 |
郑志强
|
中国 |
|
王明征 |
2020 |
施贤文
|
加拿大 |
|
汪淼军 |
2019 |
SashiKunnath
|
美国 |
|
Yan Xiao |
2019 |
DanZahavi
|
丹麦 |
|
倪梁康 |
2019 |
ChuaTatSeng
|
Singapore |
|
吴飞 |
2018 |
Renwei Mei
|
美国 |
|
倪明江 |
2018 |
Dushan Boroyevich
|
美国 |
|
徐德鸿 |
2018 |
Jannick Ingrin
|
法国 |
|
夏群科 |
2018 |
李家涛
|
中国 |
|
魏江 |
2017 |
Kazuo Nakajima
|
日本 |
|
杨德仁 |
2017 |
张文楠
|
瑞典 |
|
余春江 |
2017 |
锁志刚
|
美国 |
|
曲绍兴 |
2017 |
James Bacchus
|
美国 |
|
赵骏 |
2016 |
Klaus Holliger
|
瑞士 |
|
夏江海 |
2016 |
MohamedJamalDeen
|
加拿大 |
|
董树荣 |
2016 |
IAM-CHOON KHOO
|
美国 |
|
何赛灵 |
2016 |
黄永刚
|
美国 |
|
宋吉舟 |
2015 |
杨沙
|
美国 |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
范晓屏 |
2015 |
王剑辉
|
中国 |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部门主管 |
文福拴 |
2015 |
朱廷
|
中国 |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
王宏涛 |
2015 |
SYED EHTISHAM AHMAD
|
英国 |
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王志凯 |
2013 |
郭正晓
Zheng-Xiao Guo,英国籍,出生于1964年1月。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化学系教授,校Pro-Provost,主管与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事务。1983年获东北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Zheng-Xiao Guo教授在CO2捕捉、储氢材料、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质界面、微观结构表征、热化学性能和高性能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制备技术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原创性工作,贡献突出。2000年被英国材料学会、皇家化学会与化学工业学会联合授予贝尔比奖章与奖金 (Beilby Medal and Prize),为该奖设立60 年来第一位华人得主。2001年获中国国家自然基金杰出海外青年基金。2006–2007年任伦敦清洁能源中心主任。2009–2012 年任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中-英纳米材料聚焦合作负责人。2011起任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咨询专家。应邀在Chem. Soc. Rev.(IF=28)和Prog. Mater. Sci.(IF=18)发表长篇综述,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70多篇。组织、主持国际会议或做特邀报告60余次。
Zheng-Xiao Guo教授于2013年入选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4 – 2016),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2个月。已到岗履职1次,期间为我校师生作前沿内容的学术报告“Empowering Materials Structures”。与材料系开展合作科研,合作指导研究生,已和材料系教授合作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和5的学术论文各1篇。
|
英国 |
伦敦大学教授 |
潘洪革 |
2013 |
Iam-Choon Khoo
I.C. Khoo 教授,美国籍,1976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型物理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起,I.C. Khoo 教授任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现任该校电子工程系W. E. Leonhard冠名首席教授。I.C. Khoo 教授发表了超过500篇的学术论文,拥有2个液晶器件的专利(唯一发明人)。I.C. Khoo 教授还著有超过120本专著和专著章节,包括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液晶的专著《Liquid Crystals》(第二版,Wiley, NJ 2007)和《Optics and Nonlinear Optics of Liquid Crystals》(World Scientific, NJ/Singapore, 1995)。I.C. Khoo 教授为英国物理研究院院士以及美国光学学会(OSA)、IEEE光子学会会士(Fellow)。
I.C. Khoo 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光子器件理论和实验,液晶、光纤、纳米结构和等离子体超材料等非线性材料和光电材料,相干光波的混频过程,光束、图像以及信号处理,光交换和光调制,使用新型光学材料的光学传感器的应用等。在液晶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方面,I.C. Khoo 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Beam公司(总裁为Nelson Tabiryan博士)首席科学顾问。I.C. Khoo 教授积极参与了Beam公司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以及早期几百万美金启动资金的运作。
I.C. Khoo 教授2013年入选我校“光电子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 受聘期限为三年(2014-2016),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目前已到岗。I.C. Khoo教授已在我校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主持学术讨论会三次,和学生就蓝相液晶、太赫兹、metasurface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另外,I.C.Khoo教授还带领学生参与2014年液晶光电子会议(SLCP 2014),使学生对液晶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美国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
何赛灵 |
2013 |
姚诗训
姚诗训,美国籍,出生于1946年12月。现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卡梅隆基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系主任。1974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博士学位。
姚诗训教授是世界顶尖学者,国际著名的传热原理及实用专家,积极活跃于国际传热界长达30年,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国际传热学顶级杂志上发表过170多篇文章,培养博士生20多名。第一个提出将喷雾冷却技术应用于电子行业,极大地改善了超级计算机和改进计算机服务器的性能。1988年成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终身会士,曾获ASME火焰与燃烧系统会议委员会主席奖,2005年任第五届多相流动与传热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联合主席。2004到2009,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宾州科学基金会、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能源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局、3M、Air Product, Battelle North West Lab,资助的项目。
姚诗训教授于2009年入选我校“工程热物理”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9-2012),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到岗履职期间,为我校研究生讲授《两相流及传热》双语课程,同时为能源系周昊教授和李蔚教授团队博士生进行选题以及科研指导,为硕士生进行英文论文写作及课业、实验等指导。由他指导撰写的论文可望在Top SCI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发表。
|
美国 |
卡梅隆基大学终身教授 |
岑可法 |
2013 |
杨子江
|
美国 |
台湾中山大学教授 |
徐文 |
2013 |
Jamal Deen
M. Jamal Deen,加拿大籍,出生于1955年6月。现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1978获美国圭亚那大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得美国凯斯大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M. Jamal Deen教授是IEEE、国际电化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AAAS会士,加拿大皇家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业研究院和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并且获得Intel杰出成就、IBM研究成就奖、洪堡科学研究奖、IEE杰出成就奖、IEEE杰出贡献和IEEE杰出讲座奖、iNEER杰出成就奖、电化学会Thomas D. Callinan奖以及美国真空学会杰出学者奖。M. Jamal Deen也是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出版书籍和论文集37本,并发表期刊论文193篇,其中邀请论文22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2.5的161篇。会议论文289篇,其中邀请论文89篇,会议主题技术报告58次,专题讲座120次。作为会议的组织者或TPC 110次。目前担任20个国际期刊的编辑或编委。已结题项目经费1983万美元,在研项目经费1346万美元。
M. Jamal Deen教授2012年连续第二期入选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氏讲座教授”,聘期为三年(2013-2016),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2个月。到岗履职期间,M. Jamal Deen教授为我校研究生主讲学位必修课“RF IC及ESD设计”(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建设课程)8个学时、系列专题报告5次,并与学科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合作申请科研课题。以浙江大学身份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并帮助我校师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
加拿大 |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 |
金浩 |
2012 |
陈龙庆
|
美国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
陈湘明 |
2012 |
陈绍琛
陈绍琛,美国籍,出生于1966年4月。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9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系终身教授,曾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Austin)机械工程学系教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纳米技术项目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制造及生物制造,生物材料及再生医学,纳米医学及干细胞工程,纳米光子学及生物光子学,超快激光工程,生物燃料等。
2007年至2008年,先后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Fellow),并于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Fellow)。目前为Journal of Nanoengineering and Nanomanufacturing、Journal of Nano Energy and Power Research、Biofabrication、The Open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等杂志编委。先后获得NIH、NSF、IBM等机构或公司的科研项目资助共43项,并取得突出成果。至今已已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近50篇,出版相关专著12部,SCI被引超过1200次。在国际会议中作大会报告3次,特邀报告14次,先后担任大会主席、组委会或执委会成员56次。申请美国专利/临时专利16项。
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奖励或媒体报道。对于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纳米尺度激光加工开展的突破性研究,引领了可用于细胞和分子疗法的可降解聚合物微纳构件的开发,该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CAREER Award。对于具有独特光、热、化学性质的纳米复合材料开展研究,已开发出在材料组成和形貌上具有梯度特征的三维、多功能微纳结构,可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太阳能收集。在表面等离子体及其在纳米光刻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荣获AIAA热物理学会议2006年最佳论文奖。研究成果被"Laser Focus World"、"Nanotechnologie News (Germany)"、"R & D Magazine"、"Photonics Spectra"、"Design News Online"和"C-NET News"等杂志或媒体报道35次。
陈绍琛教授于2012年入选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2个月。2013年6月访问我校期间,陈绍琛教授为机械、高分子、光电、生命科学、能源等专业师生讲授前沿课程NanoManufacturing (纳米制造),并作了一场题为“Photon-based nanofabrication”的学术报告。陈绍琛教授受聘浙大讲座教授,为浙大在前沿纳米制造和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
美国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
陈子辰 |
2012 |
康毅滨
康毅滨,美国籍,出生于1973年6月。1995年获复旦大学遗传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杜克大学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及新泽西肿瘤研究所研究员(Member),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乳腺癌扩散的分子机理。其通过建立了一系列的小鼠基因修饰模型,结合基因组、分子生物学、多动物活体成像等高技术手段,寻找与癌症复发、转移、以及抗药性有关的基因,并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自1998年以来,康教授在Cell、Cancer Cell和 Nature Medicine等刊物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作为第一/通讯作者论文达50篇、Cell及Nature子刊文章达1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数千次。其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Cancer Cell选为2003年最重要的研究论文,其作为通讯作者的2篇有关癌转移基因MTDH(2009)和JAGGED1(2011)的研究论文不仅成为Cancer Cell的封面,还被该杂志选为过去十年里的标志性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多次受到“Faculty of 1000”及Nature Review Cancer、Nature Cell Biology、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等一流学术刊物的推荐,乃至受到国际主流新闻媒体(Reuters、AFP、CBS等)的关注,并由此获得许多荣誉。
2006年获“美国癌症学会研究学者奖”和“美国国防部希望学者奖”;2010年获韩国医药学会讲席教授奖;201 1年获维尔切克创新奖(Vilcek Prize for Creative Promise,这是中国大陆出生的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2012年获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杰出贡献奖(这是美国癌症研究领域授予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项,中国大陆出生的科学家只有王晓东院士和康毅滨教授获此荣誉)。
|
美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
周天华 |
2012 |
Foyer CH
|
英国 |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 |
喻景权 |
2012 |
Geoffery Godbey
Geoffrey Godbey, 美国籍,出生于1942年11月。1972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休闲和公园社会学博士,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学院娱乐、公园与旅游管理系荣誉退休教授,是当代国际著名的休闲学研究专家,曾任美国休闲研究院主席,国际休闲与娱乐协会学术指导,美国国家休闲研究讲师团的重要讲演人,曾被邀请到24个国家演讲,也曾多次被邀在美国国家听证会及美国总统户外活动特别委员会发表咨询报告,并曾获得休闲学术研究方面十余个重要奖项。戈比教授发表论文100多篇,著作10多部,其中有5本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另有几本被翻译成韩文。戈比教授对中国的休闲事业发展极其关注,二十多年来,已经多次访问中国北京、杭州、开封等地,给休闲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开展讲座。他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研究中心(APCL)已有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他不但本人为中心捐赠图书三百多册,还发动北美其他十多名知名学者为中心捐赠个人藏书。他对中国休闲学术的发展,及使中国休闲学研究者与国际休闲学界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Geoffrey Godbey教授于2013年入选我校“休闲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3-2015),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2个月,与APCL的庞学铨教授合作。2013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已到岗履职1次。期间,Geoffrey Godbey教授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为APCL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休闲学研究生课程班开设“休闲发展国际视野”课程,同时为休闲学研究生开设休闲学理论讨论课及专题讲座;(2)参加了由杭州市政府、浙大学和世界休闲组织联合举办的“2013(杭州)休闲国际论坛”、在湖北举办的“首届中国休闲哲学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3)与APCL全体博士研究生分别个别交流休闲学理论学习及英文论文写作;(4)参与讨论并制定APCL研究生新的培养方案;(5)与庞学铨教授共同商定“二十世纪西方休闲学名著精要”写作提纲,此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Geoffrey Godbey教授还积极致力于促进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浙江大学休闲学科的发展。期间还赴宁波大学旅游系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专题讲座。
|
美国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 |
庞学铨 |
2011 |
余同希
余同希,中国(香港)籍,出生于1941年12月。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副校长(研究与研究生教育)资深顾问。于1964年和1968年分别取得北京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3年和1995分别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余同希教授是冲击动力学、塑性力学及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等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在板的弯曲与皱曲、结构动力响应的力学模型、多胞材料与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和香港工程师学会的Fellow;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的Co-editor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的副主编,以及十余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的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香港力学学会理事长和IUTAM理事会的香港代表。编撰出版了三部专著(均有英文版)及四部教材;发表了国际学术期刊论文340篇(SCI收录300篇以上,总引用3000次)、国际会议论文200篇、专利4项。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余同希教授于2011年入选我校“工程力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为三年(2011-2014),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与合作教授黄志龙教授团队一起进行合作研究。迄今已到岗履职4次,期间为研究生讲授 “Impact Dynamics”短期课程,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及座谈会;合作研究成果已共同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5篇。此外,以包氏讲座教授身份多次赴宁波大学机械与力学工程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合作课题研究。
|
中国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
黄志龙 |
2011 |
Jess H.Chua
Jess H. Chua,加拿大籍,出生于1946年12月。1976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79年至今在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任教,是Haskayne商学院财务系家族企业管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公司财务、创业管理、家族企业治理,在家族企业理论构建、家族企业创业投融资、家族企业转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在ETP,JBV,FBR,JF,FM等杂志发表论文90多篇论文;曾获美国家族企业学(FFI)、加拿大管理科学协会(ASAC)及财务协会(FMA)研究成果奖。因其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影响,入选加拿大商业名人录(Who’s Who in Canadian Business)和加拿大名人录(Who’s Who in Canada)。2012年获学院杰出研究贡献奖,2013年获管理学会创业管理学科最佳论文奖。
Jess H. Chua教授于2011年11月起被聘为浙江大学包玉刚讲座讲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8-2010),聘期内每年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作三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3次。期间Chua教授为管理学院博士生开设了两次关于国际刊物论文发表和教学案例撰写的系列讲座,为MBA学生开设了全英文选修课《新企业财务》,参与另一门MBA课程《家族企业专题研究》的讲座。Chua教授同时参与合作指导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参加数次有关家族企业的论坛,在第八、第九届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上做主题报告;以浙江大学讲座教授的身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还出版了一本书。
|
加拿大 |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 |
陈凌 |
2011 |
上田多门
上田多门, 日本籍,出生于1954年6月。1982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北海道大学建筑环境系教授。研究涉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FRP加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等领域。已在国际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数4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做特邀报告近百场。
上田多门教授活跃在国际混凝土结构研究领域的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家,自1986年起,担任国际和日本国内学术机构委员、副主席、主席等职百余项。鉴于其国际影响力,候选人在2004年被亚洲混凝土学术界一致推选担任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委员会主席;2011年初,又被业界推选担任亚洲混凝土联邦主席。任职期间致力于融合各国的先进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为推动混凝土结构行业科研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田多门教授主持的日本国内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共计39项。2009年,由上田教授发起,联合日本、德国、英国、中国等国家的优秀的、顶级的混凝土研究领域专家一同申请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特别科技合作基金之亚非战略合作促进计划,通过发挥先进国家的科研技术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为混凝土结构领域的全球科研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田教授与2012年入选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2-2014),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两次。与合作教授金伟良的团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并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为土木系的博士生开设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与管理概论》(英文授课),并另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及座谈会共5次。赴宁波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两次,并开设讲座。
|
日本 |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 |
金伟良 |
2011 |
Guido Cozzi
|
意大利 |
英国杜伦大学教授 |
潘士远 |
2011 |
齐家国
|
美国 |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
吴嘉平 |
2010 |
David Y.S. Lou(楼永绥)
David Y.S. Lou(楼永绥),美国籍,出生于1937年11月。现任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州立大学机械系教授,孔子学院院长,校长特别助理。先后在美国四所知名大学担任系主任。1959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3、1966年分别获MIT科学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1967年获MIT博士学位。
楼永绥教授是国际知名工程热物理领域专家和杰出教授,在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领域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动力学会教育和研究委员会主席,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副主编。入选“美国科学名人”、“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世界名人”等。近年致力于中美学术领域的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内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其大力推动和组织协调下,由中美日三国共同组织的国际动力工程会议(ICOPE)成功召开,为各国专家间的深入交流和紧密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楼教授于2010年入选我校“工程热物理”学科“包玉刚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3个月。迄今为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作为课程负责人申报开设研究生全英语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继续推荐、遴选我校优秀本科生、青年骨干教师赴美深造;继续在新能源研究领域,特别是太阳能光热利用领域与我校教授合作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并参与我省温岭新能源示范基地 的考察调研工作,为新能源应用综合示范和产业化建设出谋划策。
|
美国 |
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州立大学教授 |
岑可法 |
2010 |
袁俊
袁俊,英国籍,出生于1961年2月。现任英国约克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197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83获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袁俊教授是电子显微领域国际著名学者。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玄角”理论,解决了定量电子显微学在低对称的晶体材料中应用的难题,并发现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独有的,但长期被忽视的“异常相对论效应”。提出了磁结构的二色能谱检测方法,开辟了电子能量损失谱直接测量电子自旋信息的崭新领域。发现了多种具有五次孪晶结构特色的纳米棒及其生长机理。利用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内各种先进成像和能谱技术开展定量的纳米材料三维结构的重构,并已在尺寸可控的小型原子团簇的三维原子结构测定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已在Nature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16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1393次。兼任清华大学国家电镜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罗宾生学院院士,同时还是英国剑桥大学马达林学院Leslie Wilson奖,英国剑桥大学罗宾生学院核电研究员奖、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英国工程和科学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奖的获得者。
袁俊教授于2010年入选我校“材料”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0-2013)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袁俊教授计划以研究生或本科生为对象,开展包括球差矫正电子显微镜各种显微手段和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的讲座及纳米线生长和物理性能的学术交流。与浙江大学先进电子显微镜学家合作,努力使浙江大学在利用电子显微镜开展定量的纳米材料三维结构的重构这一领域尽快走到国际前列。与浙江大学纳米科学和技术相关研究人员在纳米材料的表征和在能源等领域应用方面合作,争取在若干方面有创新性的贡献。
|
英国 |
英国约克大学教授 |
张泽 |
2010 |
张统一
张统一,中国籍,出生于1949年10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讲座教授。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张统一教授是压电断裂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在固体力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将断裂力学拓展到力电磁联合作用下的多场断裂,获得了精确电边界条件下压电介质断裂问题的解析解,澄清了国际学术界多年来对于裂纹上电边界条件的争执。在氢致开裂领域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他的氢扩散连续流模型可以同时测量氢的扩散系数和研究表面效应,从而消除了试样厚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给出可靠的氢扩散系数。在微观/纳观力学方面,张统一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并发展了微/纳桥测试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备的单、双、多层薄膜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发表SCI论文150多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500次,SCI他引超过2000次,其中4篇论文已被SCI分别引用267、190、163和140次,37次在国际和国内大会上做邀请、主题和大会报告。兼任远东及太平洋断裂学会副主席和学术委员,国际断裂学会执委,香港工程师学会Fellow,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pplied Mechanics等四种国际期刊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等七种国际期刊特邀编辑。
张统一教授于2010年入选我校“固体力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0-2013),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2010年12月18-31日访问我校期间,张统一教授为工程力学系研究生讲授前沿课程《Surface mechanics of nano materials》并作学术报告。同时与我校教授和青年教师一起讨论有关磁电弹材料的多场耦合问题研究和小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研究问题。
|
中国 |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
陈伟球 |
2010 |
Hanns-konrad Mueller-Hermelink
Hanns-konrad Mueller-Hermelink,德国籍,出生于1943年6月。现任德国基尔-吕贝克大学联合委员会主席。1968年获德国图宾根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及德国基尔大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德国基尔大学博士学位。1976年在基尔大学病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Mueller-Hermelink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胸腺瘤、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权威,在专业上有极高的造诣。他发明了胸腺瘤Muller-Hermelink分类法,并且较早地将PCR、基因扫描和荧光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胸腺瘤分类委员会核心成员,德国唯一入选WHO疾病分类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也是该组织牵头编写的《肿瘤分类丛书-淋巴瘤、胸腺瘤分类分册》首席撰稿人之一。其领导的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病理研究所成为全欧洲淋巴瘤及胸腺瘤诊断中心。近10年来,该所成员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500多篇高质量论文(包括 N Engl M,Blood 等),SCI收录论文153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1441次。现兼任Leopodina科学研究院病理分院发言人,德国病理学会执行委员会发言人,德国癌症研究转化研究奖(2009)获得者。
Mueller-Hermelink教授于2010年入选我校“病理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0-2013),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2个月。首次到岗履职期间,Mueller-Hermelink教授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及其多年的病理诊断经验,为我校研究生、青年教师及病理专家作了“淋巴瘤常规病理诊断结合分子诊断解决方案” 的专题报告,并对一些中国的淋巴瘤疑难病例进行了讨论和会诊。并且,作为德中双方的首席科学家,Mueller-Hermelink 教授和来茂德教授就新立项的中德“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联合研究室三年合作研究框架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就项目启动会议的细节问题及项目基金使用原则,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形成第一次备忘录。
|
德国 |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 |
来茂德 |
2010 |
Chawnshang Chang(张传祥)
张传祥(Chawnshang Chang),美国籍,出生于1955年11月。现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乔治·惠普尔癌症研究实验室(George Whipple Laboratory for Cancer Research)主任,泌尿外科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获台湾大学农业生化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张传祥教授是国际著名性激素受体专家,在泌尿外科、男科学、内分泌学界享有很高声誉。首先克隆出雄激素受体、睾丸孤核受体2、4基因。首次建立了雄激素受体基因、睾丸孤核受体4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和器官或组织选择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利用这些动物模型研究上述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它们在多种疾病包括前列腺癌、膀胱癌、男女性不育症、肝癌、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绩丰硕。发表SCI文章3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Science 、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Nature Medicine、Lance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单篇文章他引次数最高达500余次,h因子超过45。其领导的实验室培养了100余位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96次作为特邀专家在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上作专题讲座,到过285所大学或研究所演讲。近5年来,作为第一专利所有人发明专利10项,主持美国NIH 课题9项。兼任Endocrine,The Prostate,Neuroimmune biology,AJA等国际著名杂志编委,PNAS,JBC,Mol Endo,Cancer Research 等20余本杂志评审专家,多个国家和地区医学科研基金的顾问和评审专家。
张传祥教授于2010年入选我校“外科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0-2013),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2个月。按计划将于2011年1月到岗并给浙江大学学生及医务人员讲授性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等课程。此外,张传祥教授负责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科研项目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与修改工作。除定期来杭履职外,张传祥教授将通过视频常规性介入、指导实验室工作,每月两次以上。
|
美国 |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 |
李恭会 |
2010 |
Loi Lei Lai(赖来利)
赖来利,英国籍,出生于1956年2月。现任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电气工程学部终身教授。1980年获英国阿斯顿大学学士,1984年获英国阿斯顿大学自然科学博士,2005年获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科学博士。
赖来利教授是电力工程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国际电力系统智能计算领域的权威,其应用智能计算方法解决了许多电力系统领域的难题,特别是在电力系统进化算法应用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首次提出电力系统保护与瞬态性能相互协调的方法,应用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系统故障的监控。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论文集多部,在电力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兼任IEEE SMC 学会副主席,IET Proceedings,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IET特邀专刊主编, IEEE Fellow, IEEE Third Millennium Medalist,IEEE UKRI杰出工程师奖章(2001)和IEEE电力工程学会突出贡献奖章(2004)的获得者。
赖来利教授于2010年入选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0-2013),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按计划,赖来利教授将领导一个团队,利用更多样化的能源来研究未来电力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同时将开设用英语教学的研究生课程“现代能源体系”(The Modern Energy System,20学时),旨在提供现代能源体系的技术和经济框架,其中包括对欧盟和英国政府在能源资源全球活动和国际市场方面所持的政策和相应战略的审视。
|
英国 |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终身讲座教授 |
甘德强 |
2009 |
赵敏
赵敏,英国籍,出生于1963年7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皮肤科和眼科终身教授,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科学院荣誉教授。1991年获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
赵敏教授是国际上电场生物学效应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电场引导细胞迁移、电场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做出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因确定了细胞对电场做出应答(即趋电性)的关键基因 (作为封面提示发表在《Nature》上)而被评为2006年12大生物学发现之一和2006年100大科学发现之一。在Nature、PNAS、J Cell Biol等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论文46篇,影响因子(IF)合计超过300,6篇论文在发表时作为杂志封面或要文提示。多次应邀作为国际会议主持人及大会主发言人主持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担任多国的国家基金海外评委;兼任42种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4种国际学术刊物编委会成员,同时也是英国国会下院Top Younger Scientists, Engineers & Technologists和英国Wellcome基金会大学奖的获得者。
赵敏教授于2009年入选我校“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9-2012),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到岗履职期间承担了公共卫生系《现代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研究生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并参与研究生新生的面试、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每周的实验室学术会议,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修改英文论文等工作,与研究生共同分析与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分别在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做了题为《Electrical Signalling in wound healing and regeneration》的学术报告。
|
英国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 |
许正平 |
2009 |
王庆国
王庆国,新加坡籍,出生于1957年3月。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87年获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
王庆国教授发展了单/多变量系统积分辨识的新方法,提出了基于IMC的系统整定算法,该算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领域,首次解决了一般多变量解耦问题,给出了一类伺服系统在继电反馈下极限环存在的充要条件,推广了多变量系统增益和相角裕度概念,提出了相关的有效计算方法,发展了TS模糊时滞系统分析与控制的LMI新技术。以上成果产生专著3部,国际杂志论文70余篇,专利3项,其中1项转让美国。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ess System Engineering杂志主编及The Open Nanoscience Journal等3家杂志的编委。
王庆国教授于2009年入选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10-2013),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2个月。到岗履职期间以系列讲座形式为设岗学科研究生开设课程并做学术报告2场;与孙优贤院士团队在相关科研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完成相应论文多篇;联合IEEE控制系统协会新加坡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浙江大学控制系,成果申办2013年第10届IEEE国际控制与自动化大会暨第2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邀请世界著名大学知名学者来我校交流访问,同时,接收我校年青教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极大地推动了设岗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和互动。
|
新加坡 |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
孙优贤 |
2009 |
韩伟强
韩伟强,中国籍,出生于1964年8月。现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研究员。分别于1985年、2002年和2005年获浙江大学物理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
韩伟强博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一维纳米氮化镓的合成;首次实现了用硼和氮原子对碳纳米管中的碳原子的完全和部分取代,获得了单壁和多壁氮化硼纳米管;首次制备了其内部具有规则形状的纳米空穴氧化钛纳米棒;发展了新的原子量级超薄纳米线组装合成技术,制备了Pt 和Pd超薄纳米线(直径2.5 nm), Pd-Au and Pt-PtPd core-shell超薄纳米线;首次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证实了氮化硼纳米管氧掺杂的自然属性;首次制备了单原子和双原子层的氮化硼片,Magnéli相氧化钛纳米棒,氧化铬纳米棒,C60,鉀化物,氮化镓, 碳化硼填充的氮化硼纳米管,氮化镓填充的碳纳米管等。共发表学术论文82篇,论文引用次数(SCI)约3500次。其中共10篇超100次。H指数为30。
韩伟强博士于2009年入选我校“无机材料”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9-2012),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为止,已为我校研究生主讲必修课程《材料研究进展》,并在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金属材料研究所分别作学术报告1次。在浙江大学建立光裂解水材料研究方向(该方向与当前重大能源战略非常相符),是此次聘任合作的重要岗位内容之一。同时,双方计划通过联合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建立起双方合作研究的基础,为进一步建立纵深合作做好准备。
|
中国 |
美国BROOKHAVEN NATIONAL LAB.副研究员(Associate Scientist) |
翁文剑 |
2009 |
姚诗训
姚诗训,美国籍,出生于1946年12月。现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卡梅隆基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系主任。1974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博士学位。
姚诗训教授是世界顶尖学者,国际著名的传热原理及实用专家,积极活跃于国际传热界长达30年,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国际传热学顶级杂志上发表过170多篇文章,培养博士生20多名。第一个提出将喷雾冷却技术应用于电子行业,极大地改善了超级计算机和改进计算机服务器的性能。1988年成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终身会士,曾获ASME火焰与燃烧系统会议委员会主席奖,2005年任第五届多相流动与传热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联合主席。2004到2009,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宾州科学基金会、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能源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局、3M、Air Product, Battelle North West Lab,资助的项目。
姚诗训教授于2013年再次入选我校“工程热物理”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
|
美国 |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 |
李蔚 |
2009 |
Kok-Meng Lee
Kok-Meng Lee,美国籍,出生于1952年8月。现任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1980年获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学士学位,1982年获得MIT 硕士学位,1985年获MIT博士学位。
Kok-Meng Lee教授在机器视觉,多自由度球形驱动器和生产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举世瞩目,共发表了超过185篇学术论文。他在仿真科学和工程领域获得了许多美国国家奖和国际的认可。在机器视觉、三自由度球马达和编码器、生禽捕捉自动化系统拥有8项专利。现任ASME和IEEE Fellow,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主编,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RAS)学术期刊副主编,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者和主席。
Kok-Meng Lee教授于2009年入选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9-2011),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2次,分别为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各一次;协助机电所杨灿军教授、傅新教授等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合作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推荐并带领机电所教授参与国际上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知名学术活动,协助申报国际奖项一个,成功申办国际会议一届,成功申办国际期刊专辑一期。
|
美国 |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
杨灿军 |
2008 |
Robert Karl Dudler
Robert Dudler,瑞士籍,出生于1951年10月。现任瑞士Zurich大学教授。1981年获瑞士Zurich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Salk研究所、美国普渡大学等从事博士后工作。
Robert Dudler教授工作的实验室是唯一克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同时也是最早克隆小麦白粉病无毒基因的实验室,是国际上该领域研究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他本人在Cell、Nature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3篇。最著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科研成就有:(1) 针对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转基因困难的问题,建立了表皮细胞瞬间表达技术体系;并获得专利保护。(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表达谱及其功能基因组研究。 (3) 建立了植物源和细菌源的诱导物的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其中syringolin A体系获得了大量新的结果。
Robert Dudler教授于2008年入选我校“植物病理学” 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8-2010),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3次。期间Robert Dudler教授为我校博士生开设了学位课程《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并参与研究生公共课《分子生物学》部分章节教学工作。Robert Dudler教授同时参与合作指导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开展对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指导及修改工作。此外还在设岗实验室建立“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功能评价的单细胞基因瞬间表达技术体系”方面做了非常有效的工作。
|
瑞士 |
瑞士Zurich大学教授 |
胡东维 |
2008 |
M.Jamal Deen
M. Jamal Deen,加拿大籍,出生于1955年6月。现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1978获美国圭亚那大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得美国凯斯大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M. Jamal Deen教授是IEEE、国际电化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AAAS会士,加拿大皇家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业研究院和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并且获得Intel杰出成就、IBM研究成就奖、洪堡科学研究奖、IEE杰出成就奖、IEEE杰出贡献和IEEE杰出讲座奖、iNEER杰出成就奖、电化学会Thomas D. Callinan奖以及美国真空学会杰出学者奖。M. Jamal Deen也是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出版书籍和论文集37本,并发表期刊论文193篇,其中邀请论文22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2.5的161篇。会议论文289篇,其中邀请论文89篇,会议主题技术报告58次,专题讲座120次。作为会议的组织者或TPC 110次。目前担任20个国际期刊的编辑或编委。已结题项目经费1983万美元,在研项目经费1346万美元。
M. Jamal Deen教授2008年入选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氏讲座教授”,聘期为三年(2008-2010),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到岗履职期间,M. Jamal Deen教授为我校研究生主讲学位必修课“RF IC及ESD设计”(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建设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微纳器件物理(I、II),并与学科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合作申请科研课题。以浙江大学身份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并帮助我校师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
加拿大 |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 |
韩雁 |
2008 |
Cary Y.Yang
Cary Y. Yang,美国籍,出生于1948年12月。现为美国Santa Clara大学教授,纳米中心主任。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教授。分别于1970年、1971年、1975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75—1976年麻省理工大学剑桥校区博士后。
Cary Y. Yang教授是纳米半导体、可靠性领域的世界权威,IEEE院士。获得 IEEE杰出贡献奖,IEEE杰出教育贡献奖,美国大学优秀学者奖等奖项。担任Journal of Nano Education编辑,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等特邀编辑。近年发表高影响因子如Nano Letter、APL等期刊论文17篇,担任79个国际会议执委及本领域权威会议IEEE NANO、SSICT和IPFA的主席。Cary Y. Yang教授也是纳米领域世界著名教育家,主讲本科课程10门,同时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迭戈分校、斯坦福大学和麻省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纳米领域的课程。
Cary Y. Yang教授于2008年入选我校“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8-2010),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2次,期间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新开设课程“Namometer Electron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并另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及座谈会共5次。共同探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器件在国际上的新发展和应用。赴宁波大学物理系进行学术交流,并开设讲座。
|
美国 |
美国Santa Clara大学教授 |
张孝彬 |
2008 |
James Michael Whelan
James Whelan,澳大利亚籍,1964年7月生。现任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1990年获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James Whelan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学、植物线粒体功能基因、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主持多项重要国际项目,在研的科研经费达到了两千万澳元。担任Plant Biology等杂志编委和多种生物学权威期刊审稿人及澳大利亚ARC研究委员会的国际评委。同时James Whelan 也是“浙江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植物基因组学和营养组学联合实验室”的共同主任。近年发表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100篇,最高影响因子达32.1 (Nature)。论文的总引用次数2162次,H指数28。学术专著6本,受邀请撰写的研究综述11篇,并已获英国、德国、中国和瑞典等国家的多项科学技术奖励。
James Whelan教授于2008年入选我校“植物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8-2010),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3次。期间与我校教师合作,每年分别承担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基因组学》和本科生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其专为博士研究生精心开设的《基因芯片与数据分析》课程(为期两周共计24学时),深受欢迎。Whelan教授与我校“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则旨在重点挖掘并获取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的植物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项目已获得近400万的研究经费,并共同发表SCI论文4篇。此外,Whelan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专题讲座六次。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教授 |
吴平 |
2008 |
Thierry Cazenave
Cazenave Thierry,法国籍,出生于1954年7月。现任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教授。分别于1975年和1984年获得该校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
Cazenave Thierry教授是当今世界上非线性发展方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其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色散或非色散)双曲型和抛物型问题。与P. L. Lions,J. Shatah, F. Merle, H. Brezis等著名数学家均有合作研究。在《J. Math. Pures Appl.》、《Comm. Math. Phys.》、《J. Funct. Anal.》、《Trans. Amer. Math. Soc.》等世界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并被广泛引用。应邀参加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一百余次。
Cazenave Thierry 教授于2008年入选为我校“数学” 学科“包氏讲座教授”,聘期为三年(2008-2010),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约两次,与合作教授方道元的团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并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为数学系的博士生开设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Local theory, global existence and blowup for the nonlinear heat equation及《现代数学概论》之偏微分方程部分)并赴宁波大学讲学。已与我校合作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
|
法国 |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教授 |
方道元 |
2007 |
田汉勤
田汉勤,美国籍, 出生于1962年5月。现任美国Auburn大学教授,NASA交叉科学研究计划中国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能源部全球变化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
田汉勤教授在生态系统模拟、遥感、土地利用等方面,特别是在The Dynamic Land Ecosystem Model (DLEM)上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主持若干国际性重大项目,获NASA,NSF,DOE,NOAA等资助额度达1500余万美元。他的论文被SCI收录40篇,其中Science、Nature、Tellus、《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均有发表;专著1部。他的文章总共被引用694次,其中他引508次。同时兼任美国生态学会等五家学会理事,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杂志编委,Science、Nature、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等杂志审稿人。
田汉勤教授于2007年入选我校“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7-2009),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3个月。到岗履职以来,田汉勤教授在生态系统研究、水文和模型学、遥感、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了设岗学科很有效的指导。共举办学术报告会3次,师生专题交流会6次,到宁波大学讲学一次。参与6位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修改及具体指导工作。合作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帮助修改并发表高水平国际论文5篇。田汉勤教授同时致力于促进学科的国际交流活动,目前已建立浙江大学--奥本大学合作培养年青人才渠道,为设岗学科建立“全球变化及其对环境和农业影响”领域的研究队伍并接轨国际前沿做了很好的准备。
|
美国 |
奥本大学教授 |
黄敬峰 |
2007 |
李延斌
李延斌,美国籍,出生于1955年9月。现任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1985年获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3年在阿肯色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李延斌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动物与环境中化学毒素、细菌和病毒的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方面的研究,是国际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权威学者,在学术界非常活跃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开发了许多独特的生物传感器,申报了7项美国专利,成果应用于食品品质、水质、环境检测等领域。其论文被SCI收录78篇,学术专著3部,著作论文总引次数473次。兼任美国《生物工程学报》主编,《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应用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2006年获美国阿肯色大学工学院John Imhoff杰出科研奖。
李延斌教授于2007年入选我校“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7-2009),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3次。期间为我校及宁波大学学生开展多次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活动(如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同时与合作教授一起开展国家和浙江省课题合作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联合发表的论文超过20篇;获中国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美国和国际专利以及软件版权4项。此外李延斌教授还与我校其它学科领域的教授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2009年11月,李延斌教授入选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百人计划”)和国家“千人计划”。
|
美国 |
阿肯色大学教授 |
应义斌 |
2007 |
Chinlon Lin
Chinlon Lin,来自中国香港, 出生于1945年1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光电首席教授,先进光子研究所主任,光学学院主任。1967年获台湾国立大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Chinlon Lin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做了很多原创性的工作,如:发明可调近红外光纤拉曼激光器;第一个利用自相位调制、四波段混频和光纤拉曼放大混合方法开发了宽带光频率转换和超连续产生技术;第一个报道了用于高比特率、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高速直接调制半导体激光器中的皮秒时间域的动态光频率脉冲;提出并证明了色散位移光纤 (DSF)和色散补偿光纤 (DCF)的概念;第一次证明了单模光纤中的色散裁减和色散偏移,为当今用于全球超长光纤通信网络的低损耗低散射的光纤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200多篇,总引1000次以上;近年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EI收录论文41篇,专著1部。Chinlon Lin教授兼任美国光学学会Fellow,激光与光电子学会 Fellow,美籍华人光子学会会长,香港科技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等职,并兼任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编辑。1980年获IEE(London) Electronics Letter Premium奖。
Chinlon Lin教授于2007年入选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7-2009),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2个月。迄今已到岗履职3次。期间为我校师生作前沿内容的学术报告6次,与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科研,并合作指导研究生。参与筹建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进光子联合中心。共到宁波大学讲学2次。
|
中国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光电首席教授 |
何赛灵 |
2007 |
John S. Tse
John S. Tse,加拿大籍, 出生于1953年10月。现任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教授,加拿大材料科学研究主席,法国Reims大学访问教授。197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
John S. Tse教授是世界顶尖计算材料科学家,是该领域中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顶尖人物之一。近五年发表论文352篇, SCI收录104篇,其中Nature 7篇、Science 2 篇、Nature Materials 1 篇和Phys. Rev. Lett. 21 篇著作15部,总引479次,他引436次,H指数37。曾多次获得国际学术奖励,包括瑞典STINT奖,加拿大化学协会Noranda物理化学奖,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Steacie分子科学研究所杰出成就奖,日本振兴会年度奖等。
John S. Tse教授于2007年入选我校“材料科学”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7-2009),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1个月。迄今已圆满完成到岗履职任务。到岗期间,John S. Tse教授为我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设立学术开放日,共同讨论高压材料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年共为我校师生举办7次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合作研究已取得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的成果。在John S. Tse教授的积极推动下,我校与德国helmholtz联合会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同时,John S. Tse教授接受我校博士研究生到加拿大开展合作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设岗学科的国际交流与互动。到宁波大学讲学两次。
|
加拿大 |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教授 |
蒋建中 |
2007 |
John C. Reitz
John C.Reitz,美国籍, 出生于1948年。现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Edward L. Carmody 终身荣誉教授。1970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John C.Reitz教授长期担任爱荷华大学国际法及比较法项目委员会主席,美国大学法学院联盟比较法分部主席,在美国行政法及比较法方面有很深造诣,科研成果丰富。在《康奈尔法学评论》、《密歇根法学评论》,《爱荷华法学评论》,《跨国法律和当代问题》,《比较法美国期刊》等著名美国法学期刊以及德国等法学期刊上多次发表论文。近年参与撰写及编写著作 9部,发表SSCI收录论文18篇。兼任美国律师协会亚洲法律分会特聘专家,美国司法部国际仲裁问题顾问,联合国越南人权改革发展项目顾问,福特基金会中国事务顾问等。
John C.Reitz教授于2007年入选我校“行政法”学科“包氏讲座教授”,受聘期限为三年(2007-2009),每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时间为2个月。到岗履职期间,John C.Reitz教授在我校光华法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如,按照美国艾利教学方法给研究生讲授《美国行政法》课程,指导研究生进行中美行政法的比较研究,同时培养学院双语教师。此外,John C.Reitz教授还致力于促进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与美国爱荷华大学法学院的交流,带动浙江大学法学学术发展,并于2010年9月主持召开 了“中美行政程序法比较研讨会”。期间到宁波大学讲学2次。
|
美国 |
爱荷华大学教授 |
胡建淼 |